欢迎进入宜宾酒业历史文化数字平台! 今日:宜宾小雨16~25℃
庄豫王与江安安乐酒
据《明史》和《江安县志》载:明世宗朱厚璁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康王庶二子朱宣祉,藩土封于江安,称庄豫王。在江安城东(位于宜宾市东部,今龙门口、御笔沟一带)圈封地、修皇庄、凿皇井(今黄井头),享受王爵之尊。庄豫王闲游安乐,发现一水井名叫安乐金钱井,井中产一物甚为稀奇,大若铜钱,外圆内方,延边长满触须,色白透明,体形网状,在水中悠游一弛一张,如花似伞,当地人称为金钱鱼。当地人喜取金钱井水饪煮白肉,该井水煮出的肉奇香扑鼻、肥嫩鲜美。庄豫王身平嗜酒,忽发奇想,何不取此上等之水酿造美酒供其饮用。后即在其封地龙门口建造酿酒作坊,雇请酿酒名师,采用宫廷酒秘方,建桶、凿窖,取金钱井之水酿酒。其酒果然异香飘溢、清澈透明、入口甘爽、饮后留芳。于是欣然定名为安乐酒。豫庄王得此好酒后,经常群宴宾客,备受宾客推崇,并上供朝廷,深蒙圣上嘉许,安乐酒从此亦改称贡酒。 安乐酒成为贡酒后,一直沿袭至清代和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在建国之初,江安县在发掘出一片窖池的基础上,在江安龙门口兴建了国营酒厂,此窖池酿出的酒,依然飘溢出浓郁的醇香。
宜宾出美酒——周洪谟“蒟酱出长宁”
周洪谟(14201492年),字尧弼,四川省叙州府(今宜宾市)长宁县在城乡(今双河镇)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长宁县《周氏族谱》另记有周洪谟生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与《明史》不一。祖父名本源,曾被召入京参修《永乐大典》,父亲周永隆,曾任长阳县训导,著有《鳖汇集》20卷、《字义功略》10卷。周洪谟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获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入京殿试列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周洪谟长于文词,熟谙明代历史典故,喜谈治理国家策略。任左春坊赞善时,纂修《英宗实录》。对此,皇帝很满意,曾赐周洪谟白银、锦缎。 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周洪谟上《时务十二事疏》,规劝代宗勤于治国之事。代宗乐意接受,提升他为侍读学士。 英宗复位后的天顺六年(1462年),周洪谟调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研究征讨四川戎县(今兴文县)的山都掌蛮。周洪谟上作战方略六条,主张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当时荆州、襄阳一带流民为乱,周洪谟又奏请建立州、县招抚管理,因此设立郧阳府。 成化九年,周洪谟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成化十二年,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周洪谟又上书,请恢复明太祖制定的学规,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令礼部榜示学子。周洪谟认为,当时的崇信伯费淮也该入监学礼,可他仗势久不入监报到。周洪谟上书劾奏。皇帝命除去费淮冠服,只许穿戴学子衣帽到国子监学习,并停止其半年的俸禄。 当时,蔡传所制造的天文仪器璇玑玉衡(浑天仪)与天象对照,多不合。宪宗令周洪谟改制。他采用以木代铜进行了制作,仅十天就完成任务。 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周洪谟上《抚夷疏》,陈述解决泸南(今泸州市以南的叙永、兴文、珙县、高县、筠连及长宁一带)夷苗民族治理的方略,得到朝廷采纳,并付诸实施,缓和了上述这些地方的民族矛盾。 成化十七年,周洪谟升为礼部尚书,成化二十年,加封太子少保。 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天寿山遭雷电风暴,宫中的楼、殿、瓦兽多被毁坏。周洪谟借机请求停止宫室营建,并规劝孝宗应修身,检查自己的过失。 周洪谟于弘治元年辞官,居宜宾,创修《叙州府志》,过三年去世,葬叙州府城东白沙湾。临终前又向皇帝上疏《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周洪谟逝世后,孝宗感念他忠勤一生,特地派官员致祭,并赐谥号文安。 周洪谟一生著述颇丰:《叙州府志》十二卷(已佚)、《南皋集》二十卷(已佚)、《箐斋集》五十卷(已佚)、《箐斋读书录》二卷(四库全书本)、《便宜录》(无卷数,已佚)、《南皋子杂言》二卷(已佚)、《群经辨疑录》三卷(四库全书本)、《周正辩》(无卷数,已佚)。针对明初宋濂主修《元史》中将高县等地列为夜郎故地,特写《叙南六县非夜郎故地辩》(文中记载:历代郡志皆谓药酱出长宁)。另有祠记、碑记、庙记、奏疏、赋、诗等多篇。
范成大锁江亭怀古思贤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学家。 就在陆游骑驴入剑门之后的第五年,另一位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来到蜀地,任四川制置使。两位诗人以文会友,渐成莫逆之交。得知前有杜甫、黄庭坚,后有陆游,皆倾心于宜宾美酒,范成大遂乘一叶轻舟奔赴叙州,在锁江亭上与蜀中雅士文人饮酒唱和,留下另一首宜宾诗酒文化的代表作《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 首句水口故城丘垄平,新亭乃有緪铁横诗人面对雄奇巍峨的锁江亭,心中生出一股怀古的幽思,唐时繁华的古戎州城已成一片荒丘,只余下雄踞大川、铁锁横江的锁江亭。次句归艎击汰若飞渡,一雨彻明秋涨生描写七夕时的江面景物,一夜的秋雨后,江面上涨,波涛汹涌,而一叶扁舟劈开浪花,如履平地般飞渡江面。第三句东楼锁江两重客,笔墨当代俱诗鸣诗人见景思人,缅怀起昔日分别登上东楼和锁江亭,在此地游山玩水、与文人雅士诗酒唱和的杜甫与黄庭坚,大有效仿先贤一醉方休的豪迈之情。末句我来但醉春碧酒,星桥脉脉向三更回到己身,讲述诗人畅饮叙州佳酿春碧酒,喝得酩酊大醉,蓦然醒来时已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三更天了。 锁江亭位于宜宾市城郊、岷江北岸的锁江石顶,今已不存。江流浩荡,风月无边,吸引着迁客骚人登亭饮酒为乐、高歌咏叹。范成大说自己最懂美酒,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锁江亭上怀古思贤的他,带着微醺的酒意,以重字不宜为酒名,将杯中的重碧酒改名为春碧。他在自注里说:郡酝旧名重碧,取杜子美东楼诗重碧拈春酒之句,余更其名春碧,语意便胜。由重碧到春碧,更添一番生动与情怀,也令宜宾的诗酒文化多了一份趣谈。
陆游的田园酒趣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曾在川蜀任职八年,淳熙五年(1178年)为叙州知州。 南宋诗人陆游与四川有着八年的不解之缘,从公元1170年入蜀,到1178年调任福州,这期间他的足迹遍布蜀地,度过了一生中最洒脱、最闲适的岁月。宦游四川之际,陆游多次深入农家,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留下不少反映田园乐事和农民疾苦的诗篇。 这一首《农家》,写于陆游任叙州(今四川宜宾翠屏区)知州时。首句东舍女乘龙,西家妇梦熊写诗人做客农家,村子里正好迎来两件喜事,村东头的女子嫁得佳婿,村西头的妇人诞下麟儿;次句翁夸酒重碧,孙爱果初红描写村里的欢庆场景,老翁端出令人赞不绝口的重碧酒,孩子们围着刚采摘下来的水果;第三句栗烈三冬近,团栾一笑同讲述尽管冬天即将来临,乡民们欢聚一堂,笑逐颜开;最后一句营生无缪巧,百事仰天公感叹乡村生活的淳朴,全仰仗老天的赐予。其时虽值霜寒露重的深秋,但杯中浮翠流光的名酒重碧,桌上红艳欲滴的果子,让诗人深切感受到农家丰收的喜悦,与乡村生活的祥和。 陆游一生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坎坷的身世,怀才不遇的处境、桀骜狂放的性格,常使他纵情于美酒,写下了许多带着酒香的诗句。这首《农家》虽未直言重碧酒之醇美,字里行间却见诗人与农家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欢欣。饮一杯重碧美酒,听几段农家乐事,好一段畅快写意的人生。宦海几度沉浮、北伐壮志难酬,此刻都被杯中的美酒抛在脑后,极大地抚慰了诗人疲惫的内心。在陆游《剑南诗稿》的末尾,其子陆子虞撰写道:西溯僰道(今四川宜宾叙州区),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可见,宜宾淳朴的风土人情,与古老相传的重碧美酒,都深深吸引着这位一生与酒为伴的伟大诗人,以至于他生出终老此地的渴望。 陆游在宜宾地区任官时,距离杜甫在当地饮用重碧春酒已经过去了400余年,但依然在诗中提到了重碧春,并用一个夸字,充分肯定了这款著名官酿的顶级品质。弹指近千年,与重碧酒一脉相承的五粮液,仍是宜宾人敬献宾客、款待亲友的首选。若陆游在此,又该畅饮千杯,豪言一句酒酣耳颊熟,意气盖九洲吧。
曹寅与皇家贡酒“荔枝酒”
曹寅(16581712年),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又号雪樵,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清朝康熙时大臣、皇商。曹寅十六岁时入宫为康熙銮仪卫,康熙二十九年任苏州织造,三年后移任江宁织造。康熙后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曹寅家。曹寅为人风雅,喜交名士,通诗词,晓音律,主编《全唐诗》、有《楝亭诗抄八卷》《诗抄别集四卷》《词抄一卷》《词抄别集一卷》《文抄一卷》传世。一说戏曲《虎口余生》与《续琵琶》为曹寅所著。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初春,江宁浦口长江边停泊的官船上,丝竹声中一场盛大的酒宴正在举行。宴会的主人是江南淮扬道道台施世纶,客人是江宁织造曹寅。此时施世纶已升任湖南布政使。先是曹寅为施世纶举行了饯行宴,今天这场宴会是施世纶为曹寅举行的告别宴。在宴会上曹寅和施世纶寄深厚情意于诗歌,互为唱和,频频举杯劝酒。施世纶拿出了珍藏的叙州府荔枝酒款待曹寅,曹寅写诗作答。曹寅诗中提到的荔枝酒是岷江流域红楼梦酒文化流播的最重要遗迹之一。 施世纶,字文贤,号浔江。生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系靖海将军、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次子。施世纶比曹寅大1岁,是曹寅的好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春曹寅在江宁织造任,年四十五岁。春,施世纶升任湖南任布政使,曹寅写诗为他送别: 送施浔江方伯之任湖南 三年卓笔赋《黄楼》,期建高牙过石头。 酒热一时浑浪语,旌麾果喜见前驺。 保厘蓝缕功非细,开拓穷荒虑必周。 何限吴氏截鞭镫,稍因风雨暂淹留? 浔江去已七年,百姓爱戴不衰。 施浔江和诗一首: 次韵奉别水部曹子清 百尺波澜起舵楼,清诗忽下水西头。 春风尚醉贤人酒,暮雨时露使者驺。 正俱保厘才浅鲜,宁忘金石语多周。 衡山色似锺山秀,他日思君信宿留。 曹寅再作了一首诗和施世纶: 施浔江和诗留别,兼饷荔枝酒,作此志谢 谁拈重碧擘轻红,万里春随棹舶风。 方物常年随职贡,邮签第一接诗筒。 可怜口腹知吾嗜,聊遣离愁对使空。 斟酌色香浑未改,檐花狼藉晚烟中。 曹寅诗中的荔枝绿产地在叙州府。曹寅的第二首诗施浔江和诗留别,兼饷荔枝酒,作此志谢诗中的谁拈重碧擘轻红句,显然是从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变化而出。 荔枝酒是优质酒,可怜口腹知吾嗜,嗜酒的曹寅得到荔枝酒,斟酒入杯,仔细端详,观其色,闻其香,斟酌色香浑未改,这意味着曹寅从前曾经喝过戎州荔枝酒,再喝到这酒,大喜过望,遂开怀畅饮,直至喝到红日西沉,晚烟狼藉。
安乐春泉荔枝绿——黄庭坚与宜宾名酒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调叶县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绍圣初被朝廷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避亲嫌再徙于戎州(今宜宾)。 黄庭坚自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抵戎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离蜀,在宜宾寓居二年又七个月,居住于当时戎州城南门外南寺附近。 其襟怀旷达,不以贬谪为意,常寄情山水发为吟咏,在宜宾期间作诗53首,词18首。此外,所作文章不少,《苦笋赋》《荔支绿颂》《戎州舍利塔铭》《大雅堂记》《道臻师画墨竹序》《南园道翁廖君墓志铭》等,博识文约,理深语显,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庭坚善书法,行、草、楷诸法自成一家,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但又具有与其他三家相异的特色。其在宜宾所作书幅题字,有《苦笋赋》《元件二年重九日与僧在纯等见东坡老人题字小记并作书》《任运堂铭》《明瓒诗后题》等不下数十种,其书法字迹被视为墨宝流传。在今宜宾市境流杯池等处留下遗迹。 黄庭坚热心教育事业,注重培养、选识人才,一到戎州即讲学于任运堂,四川省内远近闻名,青年从学者甚众。凡经指教,下笔皆有可观。宜宾人石长卿业成,得补入学。寄寓宜宾之新津任渊,后以文应试,有司选为四川第一。黄庭坚讲学首重立德养性,教诲杨明叔耕礼义之田而深其来。他勉励石长卿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这些作为,使戎州士林风气为之一变。宜宾《旧志》称:州以涪翁重诗书礼义之泽渐渍至今。(周洪谟《重修涪翁祠记》)。因受黄庭坚讲学影响,宋时,宜宾县蟠龙书院卓有成效,江安县创设了龙门书院。 黄庭坚虽任职戎州别驾,因受贬,在政务上无所作为,但对戎州怀有深厚感情所作诗文赞美此地秀丽山川、丰盈物产,对宜宾的美酒、荔枝、风景名胜、地方风情多所吟咏。常与农夫、舟子相友善,共同饮酒,为街头酒贱民声乐而高兴,同时问其疾苦。元符三年夏,宜宾大旱,戎州属僚为民求雨。黄庭坚对戎州百姓深切同情,感而作诗自叹:穷儒忧乐与民同。 徽宗初,被起用知太平州,离开宜宾。以后,因于江陵作《承天院塔记》,获幸灾谤国罪被除名,又被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崇宁四年死于管所。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于苏轼之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遗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自选集)《山谷琴趣外编》等。后世辑有《豫章先生集》行世。
重碧拈春酒——杜甫与戎州重碧酒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圣杜甫为河南人,亦无在宜宾生活和仕宦经历,其与宜宾的联系主要是其经过宜宾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宴戎州杨使君东楼》。此诗主要讲述的是,杜甫经过戎州时,接受自己的仰慕者、时任戎州郡守杨使君宴请的情景,其时,戎州出产的重碧春酒也借此扬名。另有一首诗《解闷》也与宜宾有关。
杨惠泉与五粮液
杨惠泉(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杨骏,宜宾市翠屏区城区人。清光绪初年,考取宜宾县武秀才。后改习文,工书法。光绪十七年(1891年),杨惠泉在宜宾城区鲁家园街杨家祠开办大同书局,在宜宾首次引进铅印技术。光绪癸卯年(1903年)参加四川末科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惠泉与城中萧公庙(又名万寿宫,江西省会馆)住持法成和尚、地方人士马毓麟、黄寿泉等创办宜宾体育学堂,先后招收学生三四百人。 宣统元年(1909年),杨惠泉到北京,任四川驻京官绅开办的京师蜀学堂。辛亥革命后,杨惠泉在宜宾继续经营大同书局,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宜宾同盟会员,四川省共和党宜宾支部长尹绍洲等组成日新社,出版发行宜宾第一张铅印报纸《日新报》,即由杨惠泉的大同书局承印。 杨惠泉与宜宾城马掌街秀才雷东垣(雷士奇)长期友善。雷东垣于光绪二十七到二十八年受叙州知府文焕令,办理地方团练事务,与杨惠泉时常出入府衙,老百姓称呼其为雷四大人杨三大人。中华民国时期,雷东垣担任宜宾县团练局长20余年(19121934年),一直倚杨惠泉为心腹,任命杨惠泉为文牍师爷。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宜宾利川永作坊老板邓子均将用五种粮食配制的杂粮酒送雷东垣家,开瓶品尝时众人倾倒。杨惠泉嫌杂粮酒名不雅,提出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命名为五粮液?众人拍案叫绝,五粮液之名从此流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惠泉所办大同书局用铜活字重新排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本《宜宾县志》。
邓子均与五粮液
邓子均(18761959年),四川南溪人,中国名酒五粮液的创始人。幼年家贫失学,12岁到宜宾当学徒,机敏好学,颇有抱负。 邓子均青年时期在宜宾北城开办吉昌土酒作坊,随后与人联合收购了宜宾最老糟坊之一,创办于明初的温德丰,将其更名为利川永,并负责主持酿酒和销售业务。他在一般大曲酒中分段摘取提庄,把曲酒断头去尾,取其中部,创出被誉为第四曲酒的尖庄,其售价高于一般白酒5倍,仍畅销省内外。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利川永的五粮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中华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19251927年),利川永通过上海一家货栈,把50担(约3000千克)尖庄大曲运往美国檀香山等地销售,声誉更甚。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前后,合伙人退出股份。利川永成为邓子均独资企业。 利川永创制五粮液,得益于陈氏秘方。温德丰老板陈氏将宜宾杂粮酒酿制法提炼为陈氏秘方,陈氏将其传给赵氏。赵氏后人赵明盛在中华民国初年被宜宾酿酒界公推为各酒作坊酿造总技师。邓子均谦逊好学,对赵明盛关怀备至,赵明盛病了,邓子均去床前侍奉汤药,不离左右;赵明盛到了晚年,邓子均又为其购置棺木寿衣。赵明盛深受感动,将自己所承陈氏秘方和长期积累的烤酒技术传授给邓子均。 邓子均不仅从事经营管理而且亲身参与酿酒劳动,对利川永原有11口窖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各自具有的燥、温、疲等不同性状,能根据气候变化调整配料比例和用曲药的分量。经过十年多的试制,已掌握了酿造优质酒的一整套工艺。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一天,邓子均携杂粮酒参加宜宾县的一个宴会,宾客交口称赞此酒为难得的上乘佳酿,但有人认为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觉不雅。在座举人杨惠泉说:此酒即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自此,五粮液得名。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宜宾盐业运销商会主席姜柏年资助邓子均200大洋进行大窖试制。邓子均在酿酒原料及配方比例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试验和探索,努力改进、提升酒的品质,先后用高粱、大米、糯米、玉米、荞子、粟米、黄豆、绿豆、胡豆9种粮食参与发酵,凭经验调整各种粮食的用量比例,反复试验,最终去掉了含油质的黄豆和含碱性的胡豆,确定优选高粱、玉米、大米、糯米、荞子5种粮食酿造杂粮酒,并根据中医药配方的加减原理,考虑四时气候以及曲药定量等因素,使所酿酒涩燥均无,香浓味正,酒质优于其他曲酒。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邓子均为此酒精心制作酒瓶,设计商标,正式申请注册了五粮液第一代商标。商标上画有五种粮食的图案,上面写有四川省叙州府北门外顺河街陡坎子利川永大曲作坊附设五粮液制造部,并附有英文以利外销。 五粮液经过注册登记后,声誉倍增,利川永作坊独得其利。当时,曲酒价每斤毫洋4角5分,已有利可图,而五粮液每斤售价毫洋1元2角,其毛利率高达50%。邓子均将生产五粮液的窖由2口增加为4口,年产达2500~3000千克。利川永还同时经营大曲作坊(含五粮液制造部)和烧酒作坊。五粮液注册销售的成功,带动了宜宾城中曲酒的生产销售,曲酒作坊进一步增多,20世纪30年代中期,宜宾城中酒窖多达144口。一些作坊把技术、资金转向杂粮酒生产,再勾兑而为五粮液。 1949年,因时局动乱,五粮液税率过高,加之货币不断贬值,物价猛涨,卖出的成品买不回原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利川永停产。 1949年12月宜宾解放,1950年宜宾城区9家老作坊联合组成宜宾市大曲酒酿造工业联营社(以下简称曲联社)。1951年1月,曲联社所属长发升作坊16口窖池和利川永作坊13口窖池陆续恢复曲酒生产销售。1952年5月,川南行署区专卖事业公司宜宾专卖事业处所属国营二十四酒厂成立。同年11月,曲联社解散,国营二十四酒厂购买全恒昌利川永等作房窖池和厂房,并在利川永作房试验,恢复生产五粮液。由于酿酒工人急于求成,工作方法简单,进展不顺利。酒厂管理人员多次登门拜访邓子均,请他献出配方,指导五粮液酿造,都被委婉拒绝。1953年,宜宾地委、市委统战部领导三番五次登门拜访邓子均,尤其是宜宾行署专员、人称草鞋专员的老红军李鹏,多次与邓子均促膝谈心、坦诚沟通,邓子均最终同意献出陈氏秘方,并应聘出任宜宾专卖公司技术顾问,指导五粮液的酿造生产。酒厂采纳邓子均重新培育母糟、保证酒质、恢复原状等建议,迅速恢复了五粮液的生产,产量越来越大。同时,邓子均对如何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工艺,增减粮食、曲药等方面及时加以指导,使五粮液质量不断提高。加上酿酒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在酿造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五粮液的色、香、味更进一筹,尤以醇香四溢、各味谐调、酒味全面、回味悠长而为人称道。1963年,五粮液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得国家金质奖,成为中国白酒八大名酒之一。 邓子均去世后,五粮液酒厂在厂区内为他塑全身像以示纪念。
王国春与五粮液
王国春,男,汉族,1946年12月出生,四川中江人,1970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学士学位,高级经济师,曾任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宜宾市政协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委员。 人物履历 1965.091970.07,重庆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学习。 1970.071971.10,四川渡口7659部队劳动锻炼。1971.101981.05,四川珙县铁厂生技科科长。 1981.051984.12,四川珙县磷肥厂生技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 1985.011993.02,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厂长(1989.07任厂党委副书记,1992年兼任厂党委书记)。 1993.021998.04,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厂长、厂党委书记、市(地区)政协副主席(主任),中共十五大代表。 1998.042007.02,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宜宾市政协副主席。 2007.032011.06,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宜宾市政协副主席。 2006.06,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宜宾市政协副主席。 2011.07,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2012.05.30,当选首届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会长。 2017.03.23,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宜宾市委、市政府关于五粮液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王国春同志任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王国春系中共四川省委第八届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共四川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中共十五大代表。
  • 1
  • 2
前往
回到顶部
bgm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