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宜宾酒业历史文化数字平台! 今日:宜宾小雨16~25℃
醒酒汤
在宴席上,宜宾人喝酒讲究逗硬,这是宜宾人的性格使然,敬别人的酒,碰了杯自己就得喝下去,有耿直的美名。酒席上,宜宾人站起来敬客人的酒,敬每一个客人的酒,自己便要喝七、八杯,自己尚有余力,但以后便不喝了。在宜宾有酒量大的豪饮之士,却不出醉鬼。 因此在宜宾并无醒酒汤的说法,宜宾人喝酒文雅,讲究礼节,浅斟慢啜,极少烂醉如泥的。但饮宴到了一定的时候,往往要上一道酸菜汤,那就是醒酒汤了。 宜宾人制泡酸菜是极讲究的。选用的不是一般的青菜,而是奶奶菜茎干上有乳头状凸起的又厚实又嫩的青菜。到深秋时节云淡日丽的日子,阳台上院子里便晾了奶奶菜,待水分稍干后,洗净,稍加盐腌去水分,下坛。且须用曾泡过生姜、海椒、大蒜,加上好花椒,泡出了味的陈年盐水,泡上四五个月,泡出来的酸菜色泽黄亮便是作酸菜汤的好材料了。在宜宾家家户户都有泡菜坛,在餐厅的厨房里半人高的泡菜坛往往便摆了好多个。制作好酸菜是作酸菜汤的关键,将泡酸菜切碎,炒制后烹水成汤,因添加的原料不同可制作酸菜粉丝汤、酸菜蛋花汤、酸菜豌豆汤等。 最有名的莫过于酸菜鲜鱼汤了。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这是晚年在巴蜀寓居近十年的杜甫的切身感受。宜宾境内大江流过,河网纵横,盛产鲜鱼,当然以用江河中的活水鱼为好,且做汤时对鱼的品种十分挑剔。岩鲤,产于越溪河的深潭岩腔中,鱼鳞呈深黑色,肉极厚实细嫩,可长至数十斤重,渔民们养鱼鹰将其捕起;鳜鱼,产于越溪河,宜宾人称为母猪壳,头大体扁,独骨无小刺,蒜瓣肉,熬汤时汤味雪白。唐诗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句,而越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西塞山相似,也极富于诗意;黄腊丁,产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中,三江口一带的黄腊丁最为驰名,打渔船捕到黄腊丁便在仓中养起来,等待酒家前来收购。到涨端阳水时是捕黄腊丁的好时节,所以有的酒家干脆打了端阳黄腊丁的招牌。除此以外,各地皆有可入汤的优良鱼种。 宜宾的酸菜鲜鱼汤讲究原汁原叶,鲜鱼现杀现下锅,充分利用酸菜和鲜鱼的味道进行中和,只加精盐不放味精,既有醒酒的功能,又是老少咸宜的美味佳肴,既家家制有酸菜,且处处不难买到上好鲜鱼,所以其熬制之法不仅名厨大师精通,而且家庭主妇熟谙。宜宾人既少狂饮之举,其作用也就在酒后调和肠胃,既富于营养,又与名酒相得益彰,称为宜宾一绝恐也不为过。
下酒菜
在宜宾城中很少有人喝寡酒的,这和乡镇上的情况不同。像鲁迅小说中写的靠着咸亨酒店的柜台,连茴香豆和盐煮笋都不用,将酒喝了就走的几乎没有。在宜宾谈到某人不是谁的对手的时候,常说:未必你是他的下酒菜吗?宜宾人饮酒习惯细斟慢饮,与此匹配,下酒菜也有特色。 (1)干 从前宜宾摆酒席九大碗的第一道菜就是干盘子,这是专为喝酒的人准备的。干盘子里摆的是切得薄薄的,摊得匀匀的腊腰子、心子、肚子和舌头又叫利子。杀年猪时把内脏吊在灶额上熏得乌黑,干干的,煮了好下酒。现在按传统方法加工出来的竹海腊肉和屏山腊肉便很有名。在宜宾烧腊摊子遍布城乡。宜宾是交通枢纽、云贵川三省集散之地,宜宾人有气度吸收外来饮食文化的精华,古蔺鸡、自流井缠丝肉之类的新品种经宜宾人改进,也屡屡在烧腊摊子上亮相。 (2)硬 宜宾是花生出产地,带壳的椒盐花生是这样制作的:将才从地里挖出来的水籽花生淘洗干净后,放在大缸里用拌了花椒、八角、山萘等香料的盐水渍透,入味后捞起来晾干,送到炕房里炕出来的椒盐花生果仁收缩、坚硬。不带壳的椒盐花生果仁上的衣子齐全,叫五香花生米、粒粒香。买主往往有固定的买花生的地方,带炕房的花生铺子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久而久之便创出了名牌,而这名牌的称谓是这样的在姓的后面加花生二字,于是张花生、李花生们便喊出了名。宜宾城中东门口梁兴顺梁花生、下鲁家园街口彭素梅彭花生、北门外吴家坎林长发林花生便相当有名。 (3)绵 南溪豆腐干,工艺复杂,甚而掺了鸡汗熬煮而成,但喝酒的人嚼起来,绵得有味;宜宾糟蛋也可以称之为绵,它是精选优质鸭蛋,用特种工艺去壳留膜,放入上等糯米醪糟,浸泡制作而成。挑一点蛋汁放到舌尖上,那种辛辣而略甜的味儿,绵长而独特的味觉刺激是别的下酒菜难以达到的。 清道光年间宜宾县菜坝乡八字朝门廪生张竹君是当地的美食家,其自制的一种食品别具一格。他将鸭蛋浸泡于加有香料的醪糟汁中,经过一段时间,再加入曲酒,冰糖同泡,定时取出,密封储存一年以上封存愈久,香味愈浓。特点是质嫩、色泽酱黄、光洁发亮、醇香味美,营养丰富。后开设作坊,大量生产也供不应求。以后独家生产的叙府糟蛋畅销全国,远销南洋。民国时期制糟蛋的还有几家。中山街邓文山、东街孙融和大吉祥干鲜店也兼营糟蛋。中山街李微恒开晋乌垣酒店卖绍酒,也兼营糟蛋,利润很大,又开设了一家分店在成都。李在中山街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的是:叙府李家糟蛋。他的糟蛋制法略有不同,他在配料中不用醪糟,将鸭蛋用牙筷轻轻敲碎外壳,不伤内皮,依次放入缸中,一层层的细加作料,用上好大曲酒倒进缸中,将蛋完全淹没,封固,封到蛋黄糟熟,然后取食。糟蛋是酒的副产品,也是绝妙的下酒菜。 宜宾人饮酒讲究细呷慢饮,与友朋谈笑风生,与其说在饮酒,还不如说在品尝人生;其意不在于喝下多少酒,而在于享受饮酒的过程,如果说饮酒是对美好人生的眷恋,那么下酒菜则是美好人生的催化剂,须来得温和、持久、隽永。
喝“二八”两
抗战期间中国古代文学知名学者王利器尚在中央研究院读研究生,他在李庄亲眼看到一家老糟坊翻修改建时,发掘出有宋代崇宁大观年号的大小酒坛子若干个。有好事者曾以开水渗浸,饮之完全没有酒味,以后用冷水渗浸才薄薄地有点酒味。观察酒坛子比绍兴花雕酒坛略小。 宜宾城中中山街李微恒晋乌恒善酿绍酒,西街三元公章粟轩,北街徐大顺等家,则善酿窨酒,窨酒在宜宾又称为窖酒和常酒,即家常酒的意思。制作的方法是:先将酒米于锅中煮到半熟,再放到木甑中蒸熟,摊凉以后放入曲药拌和均匀,再将其装入土坛中,酒酿成后,再下窖储藏。这些酒一般说来水分、甜质较多。要求存放的时间愈久愈好。并且这种酒习惯烫热后饮用。一到冬天,喝二八两的人很多。所谓二八两就是八两常酒加二两高粱白酒。喝二八两花费不大。
民国时期的宜宾酒店
民国时期戎城的酒店不留宿客人,接待旅客的地方叫栈房;也不卖炒菜,卖米饭炒菜的地方是红锅饭店,灶就当街安放,油烟飘播;也不卖茶,卖茶的地方是茶馆,客人嘈杂,摆龙门阵,喝盖碗茶嗑瓜子。 酒店是清爽的地方,经营的品种单纯而专一。店堂内当街安放一张曲尺型的柏木柜台,极厚重,因年辰月久土漆已见斑驳脱落,老板就坐在柜台后面的高脚独凳上。店堂里摆了几张柏木桌子,配柏木长凳,也是经久耐用,极厚重的。柜台上摆了上过釉子的瓷酒坛,坛口墩着包红布的沙座子,酒气不易溢出,但店里仍飘出浓烈的酒香味。还摆了店里自制的下酒菜:皮蛋、椒盐花生、沙胡豆、卤豆腐干。搁了竹制的酒提子酒店里卖酒是不用称的,而用提子来提,不在店里喝酒的人,常提个瓶子到店子里来打酒,在他们看来,到店里就着下酒菜喝酒是一种奢侈。店里用的酒碗又浅又坦,大约是古代盏的遗风,这是本地产的陶瓷制品,多少都可以装。本地产的都是烈性烧酒,所以打酒一二两在店里慢慢喝也是常事,而喝酒的过程很长,真正是品酒或呷酒,总要待喝下去的酒慢慢地挥发才好,所以很少有人喝醉的。 一般酒店门口都有烧腊摊子,卖卤得油亮亮的鸡鸭鹅兔,还有猪耳朵、心肺等。摆烧腊摊子的不是酒店里的人,卖的烧腊在别处制成,故也就保证了店堂的干净。况且街上一般都有红锅饭店和抄手摊子,如果酒客要热菜下酒,或需抄手充饥,也可由老板代办,叫有关摊点送来。 宜宾城中卖烧腊的最有名的是江鸭子和大转弯。江鸭子,烧腊摊主姓江,住小北街附近的方碑院子内,口吃,说话非常费力。他擅长烧、燻、卤鸭子。他制作出来的鸭子有滋有味,非常可口。他白天不营业,傍晚时即到小北街和东街交界处摆摊子(附近酒店很多),每天半夜时卖完鸭子回家。江鸭子死后,家人继承其业,但生意不如以前。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酒客们还时常有人提起江鸭子。出小南门左手边,约十家店子,其中一家朱海廷饭店,店名就叫朱海廷,店里有一样菜大转弯(卤鹅翅膀),很受栈房街走马街一带的酒店欢迎。栈房街走马街一带云南帮做生意,生意成交了,最后总是喝酒吃大转弯,尽欢而散。1930年前后走马街、栈房街生意人只要一说吃大转弯,无不喜形于色。 酒店的一大特色是营业时间很长,一般都要经营到深夜。白天人们不得空闲,酒店里的生意未必好,到晚上便是做生意的时候,而烧腊摊子必和酒店同进退,那酒店门口被红纸灯笼照得极喜庆的烧腊摊子便是酒店还在经营的标志,隔老远都可以看到。 宜宾是水陆码头,通商大埠,酒客多为下力人,不少人是老主顾,对酒的质量极为讲究,要求真刻、实惠、不掺假,而每家酒店一般都向固定的烤酒作坊进货,也可以说遍布全城的酒店是酒都宜宾酒的销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宜宾人讲信誉,好酒不怕巷子深便说出了做生意的根本。戎城的酒店许多没有挂匾,所以一般的店子也便没有店名,按店主的姓称呼,如谢家酒店、张家酒店等。因讲究信誉,故也就乐意把酒赊给客人,在柜台一方的墙上也就悬了一块小黑板,名曰粉牌,上面写了欠账人的名字和所欠金额,酒账还清后将其抹去。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咸亨酒店的氛围与宜宾酒店有许多相似之处,俱为短衣帮,下层群众的休闲场所。也有不同的地方,人们迈进咸亨酒店热热地喝了酒好休息,但宜宾的白酒店从未温过酒,究其原因是宜宾酒浓度高量少,不必烫热喝,绍兴黄酒浓度低量大,必须烫热来喝。所以即或是寒冬腊月,宜宾的酒客在店里慢慢地将白酒呷去,也就无妨。
酒入寻常百姓家
民国时期,宜宾民间酿酒、赠酒、饮酒习俗历史悠久,宜宾城中有十来家糟坊,每一场镇有糟坊数家。城乡人家只要还能维持生活,每年秋冬必自蒸醪糟以备年节之用。宜宾的饮酒方式很多,宴饮或包席酬宾,或于家中设席待客。当时宜宾的大餐厅有陶园魁顺,大众饭店有零零一等。顺河街的听月楼,楼下开窖烤酒,楼上设座卖酒,这在当时宜宾城中算得上豪华的一家酒楼,建筑格调古雅,楼堂宽敞,岷江景色如画。供应各种高级菜肴。都善于办宴席。还有厨帮专揽办宴席的事。饮宴用酒有优劣之分,上等的需用优质名酒头曲大曲酒。一般的就用泡子酒、包谷酒。宴饮的名目很多,诸如生子、祝寿、婚丧嫁娶、接风饯行、亲朋聚会等。 宜宾讲究以酒为礼,赠送亲朋好友。赠酒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庆贺,用于婚礼、寿诞,多用红纸或红绸封缸口,请人抬送,故又称抬酒;二为赠别,外地客人走时,主家购本地名酒相送,也有特地用家酿酒赠客,则更显情深义厚;三为致礼,宜宾人赴外地做客,除送主家地方特产、名食之外,尤其重视送酒,认为酒比其他馈赠品更为珍贵。 饮酒习俗中,除宴饮、节饮、家饮外,宜宾人尤其喜欢郊饮。郊饮在宜宾明清时士大夫中非常流行。流杯池便是郊饮的好去处。流杯池的古今石刻很多,可以说大多都与郊饮有关,府、县志中写郊饮的诗词也不少。明代万历举人、邑中名士李春先写的一首诗,就刻在流杯池的石壁上: 谁将怪石劈为门,引入烟霞势欲吞。 水有源头通玉液,人从谷口泛金樽。 座间罗绮山花翠,席上笙簧鸟语喧。 曲折劝酬情不尽,喜看明月转江村。 这首诗把主人的热情,主客情深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民国时宜宾人郊饮相当普遍,外出郊游时必以雅酌助其野餐的兴致。各县居民及乡下农民却素来喜欢喝寡二两,不特地选择菜肴佐酒,仅以花生米或沙胡豆一小碟聊为点缀,甚至站着喝,不要任何下酒菜。宜宾文人则喜欢办诗酒会,以作诗联对助饮,讲究低吟浅唱,对酒的品质要求很高。前述听月楼酒家在开张时,就专门请地方名士前来饮酒联对。并提出如对联选中,每联奉送听月楼大曲酒十斤,以助雅兴,果然得了佳作刻在听月楼的门楣上: 把酒临风,话涪溪千年胜迹; 飞觞醉月,是清江第一名楼。
川南请春酒
川南请春酒,是川南地区的一种饮食文化,源于明末清初,为春节期间川南百姓互请春酒,相互来往、交流感情、增强融合的一项重要民间习俗,也是川南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川南请春酒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酒吃三台,第一台吃茶食,为自家做的花生糖、芝麻糖、叶儿粑、黄粑等甜点配以当地绿茶。 第二台吃酒,以烟熏猪肝、香肠、腊肉、猪心等干盘子配自家酿造的醪糟酒或者本地烤的高粱酒。喝得差不多了,为了烘托热闹场面气氛,有钱人家和大户人家要邀约民间艺人杂技、耍狮子,尤以高竿狮子最为精彩。 第三台吃九大碗。一般人家以猪肉为主,用蒸笼做九大碗,有头碗、肉扣(烧白)、杂扣(粉蒸肉)、肘子等,同时另配猪肚和上述四大碗的边角余料,拌笋、粉条等烧、炒、熘、煸,以及春季的时令蔬菜,即凑成九大碗;富裕人家还会自制土火锅。 同时请春酒还是一堂活的礼仪课堂,它是一个家庭礼仪的综合反映。川南请春酒礼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向客人派发请柬相邀,较随便的也要口头相请;客人来时,主人家要在家门外迎接,表示欢迎,互致问候,然后引客人到客厅或堂屋小坐,敬以烟茶。 其次,摆春酒的地点要选择。一般摆在堂屋,如客人多,堂屋摆不下,也可摆在院坝里。并且对于入席时的座次、夹菜、敬酒等都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座次都讲究以右为尊,有两个原则:一是以长为尊,不分主客,长辈坐上;二是以权为贵不分年幼长辈,请位高高大权大者坐上方。端碗拿筷拈菜讲究,不能端着碗随便走或边走边吃;吃饭时,应该坐端正,左手将碗端起来;拿筷子时要注意小拇指不能外翘。吃饭拈菜忌拈过河菜,就是忌将筷子伸到对面去夹菜;忌讳饭前饭后敲碗响等。给客人祝酒、上菜礼俗也大有讲究。上菜顺序为先冷后热,先上下酒的凉拌菜,再上热菜。端菜时,菜不能从客人头过。斟酒时,要从客人的右方斟酒,席间,主人要依次敬酒,顺序是从上而下,从左往右,敬者先干。这些礼仪看似复染,遵守起来其实也不难,总之就是要互敬互爱,和气礼让。 如今,请吃春酒不仅是高县春节期间互相拜年的习俗,也成了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春节期间,很多人外地游客来到宜宾,品尝春酒,感受浓浓的年味和乡情。
  • 1
前往
回到顶部
bgm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