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春泉荔枝绿——黄庭坚与宜宾名酒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调叶县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绍圣初被朝廷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避亲嫌再徙于戎州(今宜宾)。
黄庭坚自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抵戎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离蜀,在宜宾寓居二年又七个月,居住于当时戎州城南门外南寺附近。
其襟怀旷达,不以贬谪为意,常寄情山水发为吟咏,在宜宾期间作诗53首,词18首。此外,所作文章不少,《苦笋赋》《荔支绿颂》《戎州舍利塔铭》《大雅堂记》《道臻师画墨竹序》《南园道翁廖君墓志铭》等,博识文约,理深语显,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庭坚善书法,行、草、楷诸法自成一家,与蔡襄、苏轼、米芾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但又具有与其他三家相异的特色。其在宜宾所作书幅题字,有《苦笋赋》《元件二年重九日与僧在纯等见东坡老人题字小记并作书》《任运堂铭》《明瓒诗后题》等不下数十种,其书法字迹被视为墨宝流传。在今宜宾市境流杯池等处留下遗迹。
黄庭坚热心教育事业,注重培养、选识人才,一到戎州即讲学于任运堂,四川省内远近闻名,青年从学者甚众。凡经指教,下笔皆有可观。宜宾人石长卿业成,得补入学。寄寓宜宾之新津任渊,后以文应试,有司选为四川第一。黄庭坚讲学首重立德养性,教诲杨明叔耕礼义之田而深其来。他勉励石长卿再三可陈治安策,第一莫上登封书。这些作为,使戎州士林风气为之一变。宜宾《旧志》称:“州以涪翁重诗书礼义之泽渐渍至今。”(周洪谟《重修涪翁祠记》)。因受黄庭坚讲学影响,宋时,宜宾县蟠龙书院卓有成效,江安县创设了龙门书院。
黄庭坚虽任职戎州别驾,因受贬,在政务上无所作为,但对戎州怀有深厚感情所作诗文赞美此地秀丽山川、丰盈物产,对宜宾的美酒、荔枝、风景名胜、地方风情多所吟咏。常与农夫、舟子相友善,共同饮酒,为街头酒贱民声乐而高兴,同时问其疾苦。元符三年夏,宜宾大旱,戎州属僚为民求雨。黄庭坚对戎州百姓深切同情,感而作诗自叹:穷儒忧乐与民同。
徽宗初,被起用知太平州,离开宜宾。以后,因于江陵作《承天院塔记》,获幸灾谤国罪被除名,又被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县),崇宁四年死于管所。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于苏轼之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遗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自选集)《山谷琴趣外编》等。后世辑有《豫章先生集》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