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杨惠泉与五粮液
作者:- 来源:-
杨惠泉(生卒年月不详),原名杨骏,宜宾市翠屏区城区人。清光绪初年,考取宜宾县武秀才。后改习文,工书法。光绪十七年(1891年),杨惠泉在宜宾城区鲁家园街杨家祠开办大同书局,在宜宾首次引进铅印技术。光绪癸卯年(1903年)参加四川末科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惠泉与城中萧公庙(又名万寿宫,江西省会馆)住持法成和尚、地方人士马毓麟、黄寿泉等创办宜宾体育学堂,先后招收学生三四百人。
宣统元年(1909年),杨惠泉到北京,任四川驻京官绅开办的“京师蜀学堂”。辛亥革命后,杨惠泉在宜宾继续经营大同书局,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宜宾同盟会员,四川省共和党宜宾支部长尹绍洲等组成日新社,出版发行宜宾第一张铅印报纸《日新报》,即由杨惠泉的大同书局承印。
杨惠泉与宜宾城马掌街秀才雷东垣(雷士奇)长期友善。雷东垣于光绪二十七到二十八年受叙州知府文焕令,办理地方团练事务,与杨惠泉时常出入府衙,老百姓称呼其为“雷四大人”“杨三大人”。中华民国时期,雷东垣担任宜宾县团练局长20余年(1912—1934年),一直倚杨惠泉为心腹,任命杨惠泉为文牍师爷。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宜宾“利川永”作坊老板邓子均将用五种粮食配制的杂粮酒送雷东垣家,开瓶品尝时众人倾倒。杨惠泉嫌杂粮酒名不雅,提出“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命名为五粮液?”众人拍案叫绝,五粮液之名从此流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惠泉所办大同书局用铜活字重新排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本《宜宾县志》。
上一篇:重碧拈春酒——杜甫与戎州重碧酒
下一篇:邓子均与五粮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