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寻常百姓家
民国时期,宜宾民间酿酒、赠酒、饮酒习俗历史悠久,宜宾城中有十来家糟坊,每一场镇有糟坊数家。城乡人家只要还能维持生活,每年秋冬必自“蒸”醪糟以备年节之用。宜宾的饮酒方式很多,宴饮或包席酬宾,或于家中设席待客。当时宜宾的大餐厅有“陶园”“魁顺”,大众饭店有“零零一”等。顺河街的“听月楼”,楼下开窖烤酒,楼上设座卖酒,这在当时宜宾城中算得上豪华的一家酒楼,建筑格调古雅,楼堂宽敞,岷江景色如画。供应各种高级菜肴。都善于办宴席。还有厨帮专揽办宴席的事。饮宴用酒有优劣之分,上等的需用优质名酒“头曲”“大曲”酒。一般的就用“泡子酒”、包谷酒。宴饮的名目很多,诸如生子、祝寿、婚丧嫁娶、接风饯行、亲朋聚会等。
宜宾讲究以酒为礼,赠送亲朋好友。赠酒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庆贺,用于婚礼、寿诞,多用红纸或红绸封缸口,请人抬送,故又称“抬酒”;二为赠别,外地客人走时,主家购本地名酒相送,也有特地用家酿酒赠客,则更显情深义厚;三为致礼,宜宾人赴外地做客,除送主家地方特产、名食之外,尤其重视送酒,认为酒比其他馈赠品更为珍贵。
饮酒习俗中,除宴饮、节饮、家饮外,宜宾人尤其喜欢郊饮。郊饮在宜宾明清时士大夫中非常流行。流杯池便是郊饮的好去处。流杯池的古今石刻很多,可以说大多都与郊饮有关,府、县志中写郊饮的诗词也不少。明代万历举人、邑中名士李春先写的一首诗,就刻在流杯池的石壁上:
谁将怪石劈为门,引入烟霞势欲吞。
水有源头通玉液,人从谷口泛金樽。
座间罗绮山花翠,席上笙簧鸟语喧。
曲折劝酬情不尽,喜看明月转江村。
这首诗把主人的热情,主客情深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民国时宜宾人郊饮相当普遍,外出郊游时必以雅酌助其野餐的兴致。各县居民及乡下农民却素来喜欢喝“寡二两”,不特地选择菜肴佐酒,仅以花生米或沙胡豆一小碟聊为点缀,甚至站着喝,不要任何下酒菜。宜宾文人则喜欢办诗酒会,以作诗联对助饮,讲究低吟浅唱,对酒的品质要求很高。前述听月楼酒家在开张时,就专门请地方名士前来饮酒联对。并提出如对联选中,每联奉送听月楼大曲酒十斤,以助雅兴,果然得了佳作刻在听月楼的门楣上:
把酒临风,话涪溪千年胜迹;
飞觞醉月,是清江第一名楼。
